為全面了解我市“十個全覆蓋”工程進展情況,近期,市政協主席甄晨嵐、副主席張建國及部分常委和委員,深入黃河村賽汗烏素村、陽光田宇農業科技公司、渡口村、萬畝灘村、四新村、鹽堿地改造項目等地,通過實地查看、訪問民情等方式,對我市規劃實施“十個全覆蓋”的基本情況以及工程開展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調研組還組織相關單位召開座談會,與市政府和三區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充分交流,委員們就村莊環境整治成果長效保持、農民生產生活習慣轉變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隨后,市政協召開八屆十五次常委會議,專題聽取了市政府關于全市“十個全覆蓋”工程工作進展及采納委員意見建議情況的通報。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 “十個全覆蓋”工程推進情況 201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各項工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逐一對照十項指標尋找差距,提出要高標準完成“十個全覆蓋”工程。截2014年底,全市農區危房改造完成2091戶,街巷硬化完成50.6公里,其他各項工程全部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目標任務。2015年,在認真總結2014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市進一步推進農區危房改造、街巷硬化、農區人居環境、沿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以及建立健全村企聯動發展模式等5項重點工作。2015年自治區批復我市危房改造2000戶,截止6月底已完成改造1390戶;計劃完成街巷硬化109.4公里,截止6月底已開工91公里,完工55公里;村文化活動室、村衛生室和便民超市等8項已覆蓋工程在高標準完成硬件建設的基礎上,正在進行軟件提升。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今年重點進行村內環境和沿線沿路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垃圾清理任務已經完成過半;文化廣場周邊及示范村道路兩側綠化已完成,正在進行普通村的綠化工作;基本完成110國道兩側破舊房屋、違規建筑和廢舊牌匾等的清理工作,現正在進行外立面改造和綠化工作;村莊環境長效管理方面,各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村規民約》,并為示范村配備保潔員,環衛工作方面初步形成了“村集、鎮運、區處理”的保潔模式。 總體來看,農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啟動以來,我市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把“十個全覆蓋”工程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各部門積極配合,全市上下合力攻堅,各項工作扎實開展,“十個全覆蓋”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農區面貌和農區居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4年以來,我市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將農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推進,全面完成年度各項任務,農區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十個全覆蓋”工程資金壓力大。我市將村莊整治和農區社會事業重點工程項目也列入“十個全覆蓋”范圍內一并規劃建設。據測算,2014年,烏海市農村“十個全覆蓋”工程實際完成投資9.65億元(其中:十個全覆蓋完成投資2.67億元,村莊整治完成投資2.08億元、產業帶動項目完成投資4.9億元)。2015年,我市“十個全覆蓋”工程計劃完成投資4.57億元(其中,“十個全覆蓋”工程資金3.17億元,村容村貌整治資金1.4億元),但自治區下達烏海市任務中沒有街巷硬化、村文化室和衛生室、農區人居環境整治、村莊環境長效保持等項目,因此沒有相應的資金補貼,資金全部由市、區兩級財政承擔,財政資金壓力大。 (二)農區土地流轉機制仍未建立健全。我市農區土地流轉尚處于起步摸索階段,流轉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欠缺。一是部分農戶不愿流轉,農區居民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決上述問題的,普遍把土地視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愿輕易離開土地;二是農戶土地比較分散,難以做到協調耕作和集約化經營,雖然絕大多數農戶同意租出,但由于個別農戶阻撓,導致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轉;三是流轉市場不夠完善,行為不夠規范。土地流轉中間平臺缺乏,監管機構不健全,服務相對滯后,導致供求雙方信息不暢,大多數自行流轉的土地,流轉手續以口頭協議為主,雙方利益難以得到法律保護,易引發社會矛盾。 (三)村莊環境整治成果長效保持難度大。村莊整治過程中,各區均實行了生產生活分離,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農民長期形成的生活生產習慣一時難以改變,一是集中養殖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感覺不方便和不安全;二是沒有形成集中處理垃圾的生活習慣,隨地傾倒垃圾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秸稈就地加工設施和技術不完善,農民把秸稈拉回家和焚燒秸稈現象還有發生。 (四)農區周邊環境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我市農區很多村莊都與一些廢舊工礦區緊鄰,環境清理、村莊整治難度很大。以海南區為例,一年來結合“十個全覆蓋”建設,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的自然村都進行了村莊環境整治,村內環境有了徹底的改觀,但緊鄰村莊的一些廢棄工礦區和破舊棚戶區,因不屬于“十個全覆蓋”項目建設范圍,未納入改造,對村莊整體環境的改善造成很大影響,特別是一些沿線沿路的廢舊礦坑、廢棄廠房和破舊房屋,因多種問題,征拆改造難度很大,工作進展緩慢。 三、幾點建議 2015年是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的關鍵之年,我市應在總結工作經驗,正視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加快農區危房改造、街巷硬化、農區人居環境、沿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以及建立健全村企聯動發展模式等重點工作。 (一)加強統籌規劃,確保各項工程按期完成。統籌完善城鄉規劃設計,加強對村莊和周邊環境改造建設的整體規劃,進一步整合項目、資金、力量資源,將周邊農業產業項目和農區“十個全覆蓋”、新農區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相銜接,提升農區整體改造發展水平。進一步強化對施工進度的管控,保證房屋建設、道路交通、管網施工、園林綠化、環衛設施等工作相互配合有序進行,避免由于溝通不暢造成的窩工、返工現象。同時,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監管力度,保證工程各項驗收程序的時效性和規范性。 (二)盤活有限資金,探索引進資金新途徑。我市應積極整合“一事一議”、“美麗鄉村”等各類支農惠農資金,發揮有限資金的最大化效益。此外,要積極探索建立“村企聯動”發展機制,將產業發展和“十個全覆蓋”相融合,以村為單位,提出村級支柱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支持政策和利益聯結機制。探索通過PPP合作模式,培育村企聯動的發展模式,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引導村集體通過土地承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增強村集體自我“造血”功能,從而反哺“十個全覆蓋”建設。 (三)積極完善機制,推進農區土地流轉工作。一是加強農區居民生活保障,實行土地流轉最低保護價和片區指導價制度,原則上每畝協議流轉價格不得低于當地農民常規經營收入。在現有各項補貼的基礎上,政府再給予適當的補貼,提高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對參與土地流轉的特困農戶,給予低保、養老等政策方面的傾斜,以切實保護農戶的土地收益;二是強化宣傳協調工作,進一步加強農區土地流轉宣傳,做好流轉服務,并在基層成立土地流轉糾紛仲裁機構,有效調解農村土地流轉糾紛,維護農區社會穩定;三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利用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切實做好農區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賬實不符產生糾紛。制定土地流轉標準合同格式文本,嚴格流轉合同登記備案制度,推動建立健全合法有序的土地流轉體系。 (四)加大整治力度,切實改善農區人居環境。重點做好“三清、三改、三化”工作。在“三清”方面,以沿路沿線為重點,繼續鞏固垃圾清運成果,保持村莊、院落和道路兩側干凈整潔有序。重點做好農區院落周圍、街巷兩側、村莊周邊的垃圾堆、柴草堆、雜物堆、糞肥堆、污泥堆清理整頓工作。在“三改”方面,重點做好房屋改造和居民廁所改建等工作,繼續加大綜合管理力度,對違章建筑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建筑依法進行拆除。同時,充分發揮農牧業組織的作用,加大集中養殖區建設力度,鼓勵農牧業龍頭企業以合作社的方式發展規模經營,農區牲畜養殖實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模式。在“三化”方面,重點做好農區房前屋后、道路兩側、村莊周邊和拆遷空地的綠化美化工作,建成環村綠化林帶;利用村內空閑地建設小花園、小草坪,為農戶提供養花種草地塊;年內完成文化廣場周圍和重點街巷路燈安裝工程。 (五)堅持建管并重,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引導支持發展專業服務組織和養殖大戶,探索有償處理適當補貼的模式,在盡可能不增加農戶投入的基礎上,由專業服務組織集中將作物秸稈進行粉碎和飼料化加工,提高秸稈利用率。加大產業培育、產業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沿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發展葡萄種植、觀光旅游、休閑采摘、葡萄酒莊文化為一體的特色休閑旅游文化產業,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努力形成企業增效、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互利共贏利益鏈條。要把已建成項目運營好、管理好,針對街巷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抓緊研究制定運行管理辦法,結合實際探索實行社會化管理模式,確保這些工程不僅建得起,還能用得住、用得久,成為長久的惠民工程,不斷推動新農區建設管理科學化、人性化、精細化、規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