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政協主席甄晨嵐帶隊,辦公廳牽頭,經濟和農牧業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和城建委員會協助,組織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和市環境保護局、市煤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組成調研組,就加強烏海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專題,深入石嘴山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及我市三區工業園區進行調研,走訪了39家工業企業,召開了10余次座談會。通過實地調研和交流研討了解到,近年來烏海及周邊區域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主要表現為: (一)區域聯防聯控亟待加強。我市及周邊地區現行的環境管理方式難以適應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要求,缺少區域聯防聯控總體規劃,盟市之間、省與省之間聯防聯控機制不健全,在防治任務、防治標準、防治措施等方面缺乏相互監督、統一標準、嚴格落實的工作機制。區域內現有400余家企業,其中我市產能比重最大,洗煤、PVC、燒堿產能占50%以上,焦炭、生鐵、水泥熟料產能占40%-50%之間。周邊地區污染物排放對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的貢獻率分別占到48%、55%和43%。周邊工業園區布局不合理,均建在我市建成區的主導上風向,寧夏、鄂爾多斯、阿拉善等幾個工業園區的大量污染物隨風向飄入市區,跨界污染成為環保工作的難點。區域產業仍以煤炭相關產業升級與延長產業鏈為主,污染企業的高度集中,亟需采取區域聯防聯控措施,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規模。 (二)區域園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大。我市及周邊地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其中工業源三項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26.15萬噸、22.28萬噸和14.94萬噸,生活源三項污染物排放量分別為0.5萬噸、0.07萬噸和0.61萬噸,機動車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為2.06萬噸和0.24萬噸,城市揚塵中PM10總量為17.65萬噸,煤層自燃和煤矸石自燃排放二氧化硫約2.54萬噸,礦區揚塵中PM10總量達到10.7萬噸。污染物排放總量大,主要由于烏海及周邊地區工業產業結構均以資源、能源轉化為主,電力、焦化、電石、建材、鋼鐵等重化工業比重較大,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所占比重較大,造成了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三)區域園區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我市及周邊工業園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的單位面積排放強度分別達到47.1噸/平方公里,40.1噸/平方公里和26.9噸/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23和25倍。其中:我市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最大,為64.3噸/平方公里;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單位面積氮氧化物排放強度最大,為50.2噸/平方公里;鄂托克旗規劃區域內煙粉塵單位面積排放強度最大,為41.5噸/平方公里。目前,區域內10個工業園區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三個工業園區是棋盤井工業園區、石嘴山經濟開發區和千里山工業園區,排放量分別占17.8%、17.5%和16.1%;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三個工業園區是石嘴山經濟開發區、棋盤井工業園區和海南工業園區,排放量分別占28.2%、16.8%和14%;煙粉塵排放量最大的三個工業園區是棋盤井工業園區、石嘴山經濟開發區和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排放量分別占34.8%、20.5%和10.1%。 為此建議: (一)完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一是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認真落實內蒙古、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簽署的經濟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和烏海市與石嘴山市達成的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建立健全我市及周邊地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區域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建立區域重大環境影響建設項目環評會商機制。組織區域內各政府相關部門代表,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可能造成跨區域重大大氣污染影響的建設項目,在建設項目環評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進行會商和把關。通過優化選址布局,減輕和降低項目建設造成的區域間累積性的大氣環境影響。三是建立區域大氣污染預警與應急聯合行動機制。強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和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建立檢測數據交換、共享機制,共同研判、分析各類風險信息。建立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構建聯動的應急響應體系,將污染源限產、停產等各類保障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在節日慶典等特殊時段或預測區域內將出現大范圍空氣污染時,各園區同時啟動應急預案,共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四是建議自治區政府將“小三角”地區(內蒙古西部以烏海市、烏斯太鎮、棋盤井鎮和蒙西鎮為主體的小三角經濟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編制列入全區“十三五”規劃,促進我市及周邊盟市在基礎設施、產業協作、項目建設等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對接。五是建議自治區政府成立專門協調機構,解決我市與鄂爾多斯市因劃界遺留的企業“三權不變”問題,實現對企業依法屬地管理,消除監管盲區。 (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布局。一是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嚴格限制焦化、電石行業產能,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積極培育裝備制造等接續替代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繁榮發展旅游文化、商貿服務、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二是合理優化空間布局。根據不同地區布設污染源的環境敏感性差異,優化地區工業布局,制定空間差異化的控制策略。三是提高環境準入門檻。結合主體功能規劃、城市和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等要求,嚴格空間準入、總量準入、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引進國家和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逐步淘汰產業目錄中淘汰類和限制類項目。四是淘汰落后產能。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相關產業政策要求,組織開展電力、化工、冶金等高能耗、高排放企業的專項整治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各行業現狀,對照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分門別類制定行業調整方案。五是推進園區循環改造。按照功能匹配、集聚效應、產業鏈接、土地集約利用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園區規劃,促進園區空間布局合理化、資源利用高效化。 (三)提升區域行業環保水平。一是對現有燃煤發電機組未達標排放的要加快實施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包括脫硫提標改造及拆除煙氣旁路工程,脫硝及低氮燃燒器改造工程,除塵升級改造工程等,確保滿足全負荷、全時段穩定達標排放要求。二是對焦化企業全面實施脫硫除塵降氮提標改造工程,積極推廣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干熄焦工藝及配套余熱回收技術,新建焦爐提高準入門檻。三是堅持“上大關小”原則,按照產業政策要求,將內燃式電石爐全部用密閉式電石爐替代。爐氣經除塵凈化后綜合利用,鼓勵用于原料生產化工產品。四是加快水泥行業脫硝、除塵改造,確保污染治理設施穩定運行。水泥窯窯頭、窯尾、破碎、包裝等工段安裝高效除塵器,對煙粉塵超標排放的進行停產整改。五是推進鋼鐵企業脫硫除塵改造,燒結機和球團生產設備均應安裝高效脫硫設施。 (來源:市政協辦公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