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自治區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舉措,裝備制造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我市裝備制造業具有一定基礎,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從總體上看,裝備制造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較低,帶動作用不強。抓住機遇,發展壯大我市裝備制造業,對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市裝備制造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全市裝備制造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已初步形成煤礦(焦煤)-焦化企業(焦炭)-焦化企業(焦爐煤氣)-華油(液化天然氣)-陜汽(新能源汽車)-冀東、蒙達、金運、瑞格等企業(汽車零部件)的裝備制造業特色產業鏈。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巨頭陜汽集團年產5萬輛新能源專用汽車項目已落戶烏海。該項目總投資15.5億元,于2010年8月開工建設,2011年2月18日第一輛新能源專用汽車正式下線,目前已建成年生產2萬臺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二期建成后將實現5萬輛產能目標,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實現產值174億元,銷售收入160億元、利稅7.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000余個。在建的年產5000輛專用汽車輕量化項目,總投資2.76億元,建成后可實現產值220000萬元,銷售收入214700萬元、利稅7506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 陜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戶,還帶動了一系列相關裝備制造配套產業集群化發展。包括斯凱夫化工有限公司汽車漆、冀東專用車有限公司上裝部件等近20個新能源汽車配套項目相繼落戶烏海。此外我市正在積極引進汽車玻璃、汽車管線、汽車輪輞、汽車底盤雜件、汽車鑄件、汽車裝飾件、車用電器生產線等新能源汽車配套項目。雖然我市裝備制造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亟待改善,主要表現為: (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我市裝備制造業雖已初具規模,但產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上下游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目前,我市已建成、在建和擬建的裝備制造項目大多附加值較低,還停留在組裝、改裝及加工一些簡單配件的水平上。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夠。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主要裝備,關鍵技術依賴引進。用于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原創性技術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 (三)專業人才保障不足。我市裝備制造業人才總量不足,人力資源結構也不夠合理。多數企業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存在人才流失現象,企業發展所需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缺乏。 二、加快我市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制造行業扶持力度。一是對龍頭企業重點扶持。通過增資擴股、技術改造、招商引資等手段,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新產業集聚優勢和政策優惠的平臺條件,對有特色和優勢的重大裝備制造業項目,通過政府扶持、政策引導、產品擴散等方式,加速企業在高起點上向規模化方向發展。二是在資金上給予傾斜。緊緊抓住國家對相關產業政策扶持的大好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重點企業。加強銀企合作,引導和促進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品種和服務方式,信貸部門要依照國家產業政策最大限度對裝備制造企業貸款給予支持,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在政府定向采購上優先安排。對政府重點支持的重點工程、設備以及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的主要機械產品,優先考慮市內裝備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并優先享受有關專項資金補貼。同時,對于籌資擴建的企業和重點項目,在土地等資源要素配置上給予優先和優惠的政策支持。 (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實施生產裝備的信息化改造,全面提高裝備的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應用電子信息技術特別是嵌入式軟件實施成套產品(特別是機床產業)的改造升級,實現傳統產品向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功能延伸。二是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以系統設計、智能控制、清潔制造和關鍵總成技術為重點,依托骨干企業,開展聯合設計、聯合制造,形成開放式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共性技術支持平臺。 (三)注重產業發展人才保障。一是拓展人才引進渠道,采取柔性流動、項目合作等形式,擴大與區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專業團體、行業協會的合作關系。在科研經費、科研設備、生活待遇、工作報酬、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入股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完善高級人才評價體系,加大創新型人才的獎勵力度,形成產業發展需要和人才自身發展需求相容并進的人才集聚氛圍。二是依托重點骨干企業技術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企業高級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繼續教育,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管理、研發隊伍。大力發展包括高職、職高在內的職業技術教育,整合培訓資源,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培養一批具有職業技術素質的技工隊伍。三是注重對同行業大企業大集團經驗豐富的專業技師、工程師等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工作。 (四)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以裝備制造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項目合作為主要手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立足地區實際,圍繞化工、能源等產業,瞄準國內一些大型裝備制造業,認真研究市場,特別是西北的市場份額,選擇有一定產業配套基礎、發展前景較好的項目進行招商引資,搞好與傳統產業的配套,爭取引進一批對我市裝備制造業具有重大提升作用的大型合作項目,引領和帶動全市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鼓勵優勢裝備制造企業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擴大外引內聯范圍,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內吸引區外企業來我市投資建廠。采取到市外參與合作研發、聯合制造、并購參股、承包工程、學習對方核心技術等形式,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項目、引進人才,吸引區域周圍的機械制造業來烏海投資或嫁接改造現有企業,在融入國際國內產業體系中不斷得到發展壯大。鼓勵、幫助、引導裝備制造業實施品牌戰略,提高企業的品牌意識,增強創牌能力,提高產品銷售能力,努力打造一流品牌,生產一流產品。 (來源:市政協辦公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