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平穩發展及社會和諧穩定,群眾極為關注。截至目前,全市有食品檢測機構1家,食品生產獲證企業49家,小餐飲作坊308戶,食品流通企業5017家,餐飲服務企業2318家。目前,我市食品安全主要存在問題: (一)食品安全基礎比較薄弱。我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大多數規模小、設備簡陋,且短期內難以改變現狀。一些食品從業人員素質較低,食品安全意識淡薄,人員誠信、道德缺失,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重經營輕管理現象普遍,企業內部培訓不能常態化,一些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難落實。 (二)影響食品安全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是分段監管體制造成的監管空白、監管盲區在少數領域依然存在,實現“無縫對接”的難度較大,二是法律法規不完善,保健食品等管理法國家還沒有制定出臺,監管部門執法依據不足。三是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健全,給監管工作造成諸多困難。 (三)監管部門執法人員編制和力量不足。按照自治區及市委、市政府機構改革精神,即將原工商、質監、食藥“三局合一”,組建市場監管委員會,實現“一個部門管市場”的目標,確保市場、產品質量、食品藥品安全,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執法力量嚴重不足,與繁重的監管任務不相適應。 (四)群眾的食品安全知識亟待普及,食品安全意識有待提高。廣大群眾食品安全知識欠缺,對食品監管的法規政策了解還不全面,食品安全自我保護意識也不強。 為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保障廣大群眾飲食安全,為我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要求,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體系,推進食品安全工作重心、力量配置下移,在縱向上建立起市、區、鎮辦、社區四級食品安全工作機構、落實食品安全職責,培養建立基層食品安全協管員和信息員隊伍,以鎮、各街道辦事處為前沿,向社區輻射延伸的食品安全四級監管網絡,實現食品監管全市地域覆蓋。 (二)推動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規范發展。規劃建設小作坊加工中心,將分散在居民區的小作坊集中遷入加工中心,并建立起完善的原料進貨、添加劑使用、加工過程控制及存儲運輸等規章制度,有效破解小作坊監管難題。 (三)繼續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著力整頓學校、托幼機構、建筑工地食堂和沿街沿路中小型餐飲企業,嚴厲查處無證經營行為,采取“淘汰一批、整改一批、規范一批”的分類措施,進一步改善就餐環境,提高服務質量,有效預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建立風險監測網絡,進一步加強基礎保障,提升食品安全綜合監管能力,強化重點品種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逐步覆蓋食品產業鏈條全過程。按照統一抽檢計劃,積極開展食品抽樣評價工作,重點實施農獸藥殘留、微生物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殘留的檢測評價和風險評估。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應急預案,規范和指導應急處理工作,建立全區統一的報告網絡體系。 (五)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宣傳力度。各區、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各鎮街道辦事處制定并實施年度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計劃,采用形勢多樣、生動活潑的方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大力開展食品安全“五進”(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農區)活動,群眾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進一步提高。教育部門應逐步探索將食品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學校公共安全和健康教學內容。探索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及時、統一、規范報送和發布食品安全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向人民群眾及時提供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確保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狀況放心、滿意。 (來源:市政協辦公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