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政協副主席張建國帶領部分委員,就我市旅游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踏看、聽取匯報、座談討論等形式對我市旅游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了解,并在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旅游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中提出的把我區打造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的奮斗目標,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產業融合、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樹立我市具有都市品質的“山水翰墨,休閑烏海”旅游形象,把旅游業培育成我市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旅游業在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中的綜合帶動作用,推進自治區西部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國家A級景區9個,其中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3個,2A級景區5個。全市共有旅行社24家。其中國內組團社15家,國際社分社5家,國內社分社4家;星級及擬評酒店16家,其中四星級1家,三星級3家,二星級7家,擬評星酒店5家,客房數1626間,床位數2759張。全市住宿業企業及個體戶有320家,客房總數8140間,床位總數15304張。2013年我市旅游總收入為20.35億元,同比增長22.9%;接待旅游者145.6萬人次,同比增長12.4%。 (一)規劃先行,打造精品景區。認真研究全市各項規劃設計,統籌掌握全市旅游資源分布,修訂完善現有的《旅游總體規劃》,著手完成北部生態涵養區、環山湖旅游規劃、龍游灣濕地等旅游規劃。已完成《烏海碼頭位置研究總體規劃》和《烏海旅游結合城市開放空間總體規劃》。甘德爾山山頂觀景廣場景觀設計、甘德爾山與環烏海湖旅游概念性規劃、高山草甸景區景觀與建筑設計、四合木保護區景觀與建筑設計、北部生態涵養區旅游產業規劃等正在進行中。 (二)以近程客源為重點,開拓烏海及周邊區域旅游市場。一是加強區域合作,促進資源共享。以開發近程客源市場為重點,大力開展以游憩和區域旅游為主特別是烏海到周邊景區游的區域旅游,并草擬了《烏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8337”,促進旅游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旅游促銷獎勵辦法》;加強烏海與寧夏、阿拉善等地區的區域旅游對接,促進區域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送。二是活躍本地旅游市場。充分挖掘烏海旅游資源,培育“暢游沙地綠洲,體驗黃河風情”、 “暢享異域山水,體驗開心農場”、 “漫游黃河古道、探尋藝術瑰寶”、 “沐浴冬季暖陽,相約運動賽場”、 “觀賞世界瑰寶四合木,體味游牧風情” 等 5條精品旅游線路,積極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產品,活躍本地旅游市場。 (三)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在烏海旅游網、政府信息網制作二維烏海旅游地圖,同步聯系百度搜索、全國知名汽車導航凱立德公司,完善網絡搜索、汽車導航服務功能。在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沿線建設符合現代旅游服務標準的旅游標識標牌。進一步完善金沙灣景區、漢森酒莊等A級景區的旅游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道路整飾、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建設。舉辦飯店星級標準管理培訓班、《旅游法》知識講座,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旅游服務水平。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提高宣傳促銷力度。對烏海旅游網進行改造升級,實現與中國旅游網、自治區旅游網與區內各盟市旅游網站鏈接,方便資源共享,并開辦“無限風光看烏海”欄目,充實網站內容。開通官方微信、微博,提供全市旅游景區、星級酒店、旅行社、特色美食等權威介紹和旅游咨詢公共服務。制作表現烏海四季風光的彩信圖片,向彩信、微信、微博用戶宣傳烏海旅游資源。 (五)以各類節慶會展、體育賽事為載體,營造濃厚的旅游發展氛圍。通過舉辦滿巴拉僧廟蒙醫藥文化節、“第二屆社區手工藝品暨旅游商品展銷會”、“烏海湖”首屆散文大賽征文活動、“全市導游員景區講解大賽”、“全市旅游推介大賽”,制作烏海旅游雜志、 LED屏幕、廣告牌、滾動燈箱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展示我市旅游形象。充分挖掘旅游景區文化內涵,整理完善景區講解詞,積極打造“山水翰墨,休閑烏海”的旅游品牌,激發大眾參與旅游的熱情,營造濃厚的旅游發展氛圍。 二、我市旅游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旅游資源開發滯后,整體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市旅游資源相對多樣,但開發的質量和規格不高,缺少亮點;歷史人文類資源或者規模偏小,或者僅存遺跡,吸引力不強;沙漠旅游為主的旅游資源與周邊區域旅游相比較,景觀類型雷同,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旅游市場體系遠未完善,仍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全面統籌的發展旅游規劃和設計,資源缺乏整合,大手筆、高起點的創意和策劃不夠,旅游產品品味不高,特點不強。 (二)旅游產業發展滯后,競爭力差。受傳統發展模式的影響,烏海市旅游業發展緩慢,對旅游業的產業扶持措施不到位,缺乏有吸引力的產業政策,社會投資者投資旅游的積極性不高,市場化運作程度不夠,開發模式單一,旅游開發建設滯后。旅游景區、旅行社、星級酒店檔次和質量不高,全市旅游業呈現“散、小、弱、差”的狀況,使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很難發揮大的作用和效能,形不成規模效應,核心競爭力差。 (三)基礎設施不配套,專業人才短缺,旅游配套功能和整體服務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增強。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旅游景區景點服務質量不高,多處景點還未深入開發建設,管理不完善,個別景區周圍環境污染嚴重,景區基礎設施差。旅游專業人才嚴重缺乏,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旅游產業鏈條不長,吃、住、行、購、娛、游六大要素中,大部分處于待開發狀態,缺乏星級酒店、大型購物廣場、娛樂設施和休閑度假區,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融合不夠。城市的旅游配套功能和整體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四)缺乏精品旅游產品,未形成品牌效應。旅游資源產品開發程度低,大部分景區、景點開發和形成的產品處于低層次、初級化的狀態。資源的低層次開發和粗放經營現象普遍存在。烏海湖蓄水后由于基礎建設還不完善,高起點建設、全方位開發力度不夠,從而產生了定位不準、功能不清、建設不力、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尚未形成等問題。 (五)水上旅游項目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隨著烏海湖水位上升及湖岸基礎設施建設,開通了游船、快艇以及岸邊休閑娛樂項目,但因為現階段烏海湖蓄水水位還未達到預計蓄水水位的1076米,岸線條件、水文條件等還不穩定,尚缺乏水上娛樂項目。水上救援體系未健全。沿湖水域存在“三無船”、電瓶船、水上腳踏自行車、摩托快艇非法載客、游玩、捕魚等現象,湖區多處還未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水上應急搜救體系需要建立與完善。 三、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建議 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和甘德爾山文明景區的建設,為我市的旅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此,我們要以建設烏海湖生態旅游品牌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和推動我市旅游業,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準確定位,使我市旅游業得到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一)加強政策引導,做好環湖旅游規劃。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市、區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數額的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納入預算管理,儲備旅游大項目,建立旅游項目庫,重點做好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工作。同時增加在旅游規劃編制、宣傳以及專項獎勵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扶持旅游企業做大做強。認真貫徹落實《烏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烏海市高星級酒店獎勵辦法》等優惠政策,盡快出臺《烏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8337”,促進旅游業加快發展的意見》、《旅游促銷獎勵辦法》,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者參與我市的旅游開發,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旅游發展機制,在土地利用、行政事業性收費、旅游項目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盡快扶植一批規模化的旅游企業做大做強。 我市旅游規劃要堅持城市發展與旅游業發展有機結合,將旅游業發展滲透到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和生態保護中,特別是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統籌旅游業發展需求,為旅游發展預留空間,逐步把城市建設成為開放型的景區。高起點,高標準地抓好各項規劃,編制完成《烏海碼頭位置研究總體規劃》、《烏海旅游結合城市開放空間總體規劃》、《北部生態涵養區旅游產業規劃》、《甘德爾山與環烏海湖旅游項目開發運營性規劃》等規劃,做好環山環湖、濱河二期、濱河西區、龍游灣濕地、桌子山巖畫、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的旅游規劃。同時加強項目管理和規劃的實施監督,嚴格把關,保證旅游景區和相關配套項目的建設質量。 (二)找準發展定位,突出生態旅游品牌建設。烏海湖將形成一個良性自循環的復合生態系統—“烏海湖生態圈”。我市發展旅游業必須以烏海湖為第一生態品牌,充分發揮“承湖啟城”的城市功能,空間上將烏海湖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環城河引入城市,同時將城市的功能和空間形態向湖邊即濱河二期、濱河西區以及沿河、沿湖延伸,形成良好的城市展示面,借烏海湖的規劃發展,帶動周邊的土地升值,帶動區域尺度城市的發展。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態環境、低碳、多元高效的,集旅游、度假、休閑、娛樂、體育、會商等特色功能為一體的復合生態旅游區。為此,要高水平、高標準的建設好以下景觀項目。 自然景觀觀光區。包括烏海湖、甘德爾山、龍游灣濕地,金沙灣景區、四合木保護區等主要景觀區。 歷史文化游覽區。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且具有很強的生態教育功能,也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開發蒙古族民族文化,發掘民族風情、傳統習俗、民間藝術等優秀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加快建設桌子山巖畫、滿巴拉僧廟等歷史人文景區,大力扶持社區手工藝品的研發生產,吸收外地手工編織,開發剪紙,燙畫、蘇繡等旅游商品,打造“美麗社區”游、手工藝人作坊、旅游紀念品示范街,配套餐飲、娛樂設施,壯大社區手工藝品生產經營規模,積極培育城市特色休閑街區和文化旅游集聚區,加快建設烏海休閑度假游憩帶。 生態體驗區。充分利用大湖、大漠自然資源,開發各種水上娛樂項目、沙地極限運動項目、民族運動項目、國際馬拉松賽、環湖自行車賽等戶外大眾體育競技與健身旅游產品,提供大眾休閑、體驗的生態空間,實現旅游與體育的共贏。 休閑度假區。在沿湖、沿河以及海北農業園區,規劃建設高端商務區、生態休閑區、產權酒店區、葡萄酒堡區等,充分融入蒙古民族文化、書法文化特色,建設特色餐飲休閑娛樂設施,以滿足游客吃、住、游、購、娛、休閑體驗等多元需求,形成區域內富有活力的動感時尚中心。 (三)加快環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城市形象。按照“屬地管理、政府為主、多方參與、統一標準”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設環湖道路、景區道路,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務能力。高標準建設景區配套基礎設施,支持和鼓勵景區評級、晉級,酒店“申星升級”。加強園林綠化和環境保護力度,規范鄉村旅游點。在中心城區、旅游主干道建設標準化的停車場、旅游生態廁所、道路景區指示牌、旅游廣告牌等旅游公共設施。實現旅游交通道路暢通,旅游標示系統基本完善,旅游廁所基本達標,公共停車場基本滿足需要,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城市形象。 (四)強化宣傳功能,完善促銷機制,打造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旅游服務業。加大宣傳力度和資金投入,采用多種手段和創新的方式,強化旅游的形象宣傳和市場促銷,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大力宣傳烏海湖生態旅游資源以及品牌建設。開通官方微信、微博,提供全市旅游景區、星級酒店、旅行社、特色美食等權威介紹和旅游咨詢公共服務。積極參加各類旅游推介會、展覽會和交易會,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加強旅游管理和營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促銷手段,大力發展旅游電子商務,完善各類旅游預訂服務系統,制作二維烏海旅游地圖,與國內大型旅游服務網站聯網,完善網絡搜索、汽車導航服務等功能。逐步實現旅游城市的信息化,使市民和游客旅游更加便捷、高效,將旅游業打造成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服務業。 (五)加強水上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水上應急搜救體系。進一步明確沿湖水上娛樂活動的經營組織與監督管理部門,在制定出臺《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盡快出臺《烏海市水上旅游管理辦法》,嚴厲打擊水上非法載客等行為,對水上休閑觀光、賽艇(摩托艇、皮劃艇、快艇)、帆船以及其他各類水上旅游經營項目進行規范管理。對烏海湖水上娛樂活動區域進行沿湖規劃,加大對經營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含船員、潛水員、救生員、衛生員、教練員)的安全作業培訓力度,落實主體安全生產責任。盡快建立我市水上應急搜救體系,制定應急預案、水域救護、氣象水文預告制度等,明確各監管部門職責。對湖區所有船舶實施污染物零排放管理,保護湖區生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