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園林綠化以城區公共綠地建設為重點,以城市道路綠化為主線,以單位、小區庭院綠化為基礎,全面提高管護水平,城區環境和城市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一、創建園林城市基本情況 (一)綠地總量不斷增大,園林建設突出特色 為了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根據城市總規和綠地系統規劃,我市采取了規劃建綠、拆違增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等形式,大力增綠、擴綠,綠化總量大幅度提升。截止2014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8%,比2010年提高6.34個百分點;綠地率達到39.04%,比2010年提高5.9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8.4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6.54平方米,三率指標均高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1.海區在原有綠化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了城區南北出入口景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庫區土、開槽土等資源,降低了綠化成本,現在景觀初現,也為居住在周邊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健身場所,改變了城區出入口面貌。 2.烏達區的綠化工作以養管工作為重點,嚴格執行國家園林養護標準,采用喬、灌、草、地被等植物混合的方式,由低到高,層次分明,綠化層次感強,取得了非常好的綠化景觀效果。城區綠化總面積達403.4萬平方米。 3.海南區不斷加大園林綠化工程建設力度,累計投入園林綠化資金約5.2億元。截至2013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1.49%,綠地率達到39.66%平方米。防護綠地達到160萬平方米,生產綠地達到33萬平方米,居住區綠化達到20.94萬平方米。 4.濱河區重點打造五大園林精品工程,即濱河一期壩址公園、黃河風情園、書法廣場、濱河二期中央公園、烏海湖右岸綠化。其中,壩址公園全長約1.2公里,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黃河風情園南北長2.3公里,建設用地23萬平方米。書法廣場項目建設用地總面積為20.82萬平方米,成為能體現當地人文習慣和文化風俗的文化廣場。中央公園項目用地面積23.7萬平方米,定位為森林公園,是濱河二期的大型集中綠地,以該區域為中心,與社區綠化和廣場公園綠化形成綠化圈,將生態效益與人文效益結合在一起。 (二)重點突出,全面發展 1.公共綠地建設方面:依托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新建了壩址公園、黃河風情園、濱河二期中央公園、烏海湖右岸景觀綠化、葡萄主題公園、書法廣場和龍游灣濕地公園等一批公園、廣場。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型公園、廣場達27處。同時加大了街頭游園綠地建設,幾年來新建改造各具特色的街頭游園綠地共46處。 2.道路綠化建設方面:建成了由林蔭大道、機場路、海北大街、濱河大道、110國道、市府大道、獅城街等組成的城市林蔭路系統;對部分老舊道路進行了綠化改造,拓寬種植池,增加種植層次等。并同時對城市南北出入口、立交橋進行綠化改造,不僅達到了綠化目的,而且頗具景觀效果。目前我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5.4%。 3.防護綠地建設方面:加大旅游景區、城際連接線、山體綠化等綠化建設力度,各工業園區內樹木蔥郁,京藏高速公路、各城區城際快速通道等區域綠化已相連成片,海勃灣區東山、烏達區西山、海南區北山、甘德爾山生態旅游景區等山體綠化也發展迅速。 4.生產綠地建設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規模的生產綠地9個,面積達到297公頃,苗木自給率不斷提高。 綠地建設特色突顯:一是節約型綠地建設成為常態。在灌溉方式上,幾乎所有的綠地都是采取滴灌和噴灌,最大限度地節約用水。在樹種的選擇上,骨干樹種以耐旱、耐鹽堿的樹種為主,地被植物以耐旱的蓄根花卉為主,只有少量精品綠地選擇了草坪;二是將烏海特色文化融入到園林綠化建設中。建成了一大批具有烏海人文特點的專類公園。三是將水體建設與園林綠化建設緊密結合,打造水生態文明城市。以“沙地綠洲、水上新城”為目標。目前已建成了烏蘭淖爾湖、鳳鳴湖等20多個人工湖。 (三)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指標完成情況 經過對照《國家園林城市標準》進行自查,在八大類64項指標中,我市已達標的有59項,目前不達標正在努力實施的有5項。其中《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的55項指標中,我市達標的基本項有27項,一般項有17項,附加項有7項。自評結果:已達到城市園林綠化Ⅱ級標準。 二、目前園林綠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園林綠化總體規劃不明確。城市園林規劃建設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生態措施之一。城市園林規劃建設中仍存在規劃建設布局設計中品種搭配檔次較低,達不到科學化的建設效果。如在綠化規劃布局上、景觀上,色塊、草坪發展過多,引發用水矛盾突出,養護成本高,生態效果不佳。在綠地結構上,生物多樣性體現不充分,綠地結構層次不豐富,綠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觀單調,樹種單一,喬木、灌木的比例搭配不恰當。 (二)園林綠化養護缺乏保障。一是園林綠化養護認識不到位。建設部門過分追求城市綠地建設資金的投入,而忽視了對現有綠地的養護管理資金的投入,重建輕管的認識仍然比較嚴重;導致綠化養護經費投入不足。二是養護管理人員的技術業務素質較低。目前的養護措施,方法比較簡單,技術含量低,養護工作缺乏創新。再加上養護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技術業務素質滿足不了工作需要,導致養護效率較低,效果較差。 (三)立體綠化推廣力度不大。立體綠化跟不上,小區屋面、墻面、陽臺和屋頂綠化欠缺。居民愛綠、護綠意識差,很多有條件的個人庭院都沒有實施立體綠化。城市中心道路兩側也沒有立體花缽等設施。 (四)老舊小區存在綠化改造難的問題。需要改建的居住小區物業管理差,小區綠地率達標更困難,存在綠化資金短缺,居住小區內可用于綠化的用地少,改造難度大等突出問題。 (五)現有的養護管理機制已無法滿足新形勢的需要。近年來,隨著園林綠化工作建設投入和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力度的加大,城區內外的綠地養護面積逐年增加,造成現有養護人員不夠,養護質量不高,不能保障苗木的正常生長。靠以往一個單位進行日常養護與管理已不能適應和滿足新形勢的需要。 三、對創建園林城市的建議 (一)建立政府為主導,多方參與的領導機制。我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園林綠化建設,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領導小組,建立了相應工作機制,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由于未能充分發揮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尤其是廣大市民的知曉度、參與度不是很高,不能形成上下互動的良好氛圍。今后應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加大宣傳力度,共同推動園林綠化工作的發展,為早日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共同奮斗。 (二)建立健全養護長效機制。各級政府應根據養護的實際成本,充分考慮生產資料(農藥,化肥,水電費)價格和人工工資的上漲等因素,相應增加養護經費,提高管護水平,確保綠化成果。與此同時,要注重因地制宜,因地施種,科學管理,確保綠化成活率。 (三)積極引進人才,加大技術工人的培訓力度。目前園林綠化專業隊伍無論在數量和結構上,都不能滿足園林城市創建的需要,已成為園林事業發展中的“短板”。要加快改變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不足的現狀。一是積極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形成合理的人才儲備梯隊。二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勞動部門聯合,培養一批吃苦耐勞,勤勞奉獻的職工隊伍,夯實基礎。 (四)建立健全聯動管理體制。成立以園林牽頭,公安、行政執法、社區、物業參與的聯合管理體制,有效的遏制破壞園林設施、設備、花草樹木的行為,防止居民區綠地被挪作它用現象的發生。要積極與宣傳、教育部門聯合借助輿論的力量及學校的教育功能,全方位的對愛護苗木、保護草坪等一些文明行為進行大力宣傳,樹立典型,傳遞正能量爭做好市民。 (五)全面提升綠化品質。在不斷做好城區、道路及重要節點園林綠化的同時,要注重處理好園林綠化和各專業規劃之間的關系,使園林城市創建穩步推進。要提高對新舊公園綠地建設的重視力度,大力提升公園品質,要做到突出自身文化特質,增強公園綠地的景觀性和功能性。還要加強立體綠化、林蔭路綠化和綠廊、綠道的建設。 |